國外對紅色文化的研究現狀 癌症排名前十癌症之王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國外對紅色文化的研究現狀,以及癌症排名前十癌症之王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發展紅色旅遊 傳承紅色基因

【熱點觀察】

作者:硃慧勇(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近日,壹段名為“小學生軍訓體驗飛奪瀘定橋”的視頻火爆網絡。視頻中,數十名小學生身著軍裝,排成隊在滾滾濃煙中艱難穿越“斷橋”。看似簡單的紅色場景還原,卻能讓孩子們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沈浸式體驗到“革命勝利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而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正如網友所說,“這是最生動的教材”“少年強則中國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去年年底,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壹批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名單,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山東省臨沂市、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10傢單位榜上有名。這些試點單位以此為契機,進壹步創新舉措推動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其經驗做法具有借鑒意義。

讓紅色文化更突出

發展紅色旅遊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幹部群眾來到這里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因此,推動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必須突出紅色文化這個核心要素。

遊客在貴州省遵義市遵義會議會址參觀。羅星漢攝/光明圖片

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該縣紅色資源豐富,擁有王傢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以及全國唯壹壹座全麵反映八路軍抗戰史實的八路軍太行紀唸館,三處均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武鄉縣深入挖掘紅色旅遊資源,較早提出了八路軍文化概唸,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通過舉辦八路軍文化旅遊節,宣傳八路軍文化;打造八路軍文化園、遊擊戰體驗園和大型實景劇《太行山》,讓遊客直接參與體驗“當壹天八路軍,打壹場遊擊戰,吃壹餐小米飯,體驗壹次八路軍生活”,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紅色文化是紅色旅遊景區的靈魂。沒有紅色文化的滋養和熏陶,紅色景區隻能是徒有其表。各地推進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必須抓好紅色文化這個核心。要立足於紅色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紅色文化的挖掘與研究。紅色文化也是紅色旅遊景區的重要資源。牠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要通過文藝創作、模式創新、精彩講解等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遊客在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在鮮活的“教科書”中了解黨史、國史,以遊促教、以文化人。

在紅色旅遊中體驗紅色文化,壹方麵要突出沈浸式體驗感,比如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以大型實景劇《太行山》把觀眾帶回歷史現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打造兒童劇《新安旅行團》,通過廣泛走進校園、走向基層、走到孩子們中間,引導青少年勵誌爭當民族復興的“小好漢”,讓“聽黨話跟黨走”的革命薪火世代相傳。另壹方麵,精彩的解說必不可少。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2023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的通知》,旨在培養壹批“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範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進壹步加強紅色旅遊講解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傳承弘揚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為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讓紅色旅遊特色更鮮明

任何領域,模仿與照搬往往省時又省力,但其本身的價值與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各地推進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在資金利用、項目建設、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產品建設等方麵可以借鑒先進經驗,但在發展過程中應當避免同質化,而應立足紅色資源優勢,突出特色。

沈浸式紅色舞臺劇紅秀《延安延安》,在陜西省延安市棗園紅秀大劇院上演。王德榮攝/光明圖片

紅色旅遊作為壹種特殊的旅遊形態,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紅色旅遊資源因分布區域不同,往往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具有特色鮮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這應當成為各地發展紅色旅遊的關註點和著力點。壹方麵,各地紅色資源不同,承載的紅色歷史、紅色文化各有其獨特價值,比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擁有古田會議會址、古田會議紀唸館等,古田會議精神的思想火炬照耀著新時代新徵程。而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被稱為“中國革命的搖籃”,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傢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了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這里,井岡山精神傳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蘊含和昭示著中國革命的歷史規律和必然。另壹方麵,什麽樣的環境孕育什麽樣的文化,紅色資源與所在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緊密融合,比如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的陜北民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的客傢文化,結合當地其他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旅遊有利於提高紅色旅遊的觀賞性和體驗性。

特色是文化旅遊的制勝法寶,牠代表著個性和稀缺性,能提高旅遊目的地的識別度、重遊率、品牌溢價,帶動二次消費,從根本上解決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種種行業頑疾。

如何讓紅色旅遊特色更鮮明?壹方麵要有品牌意識,努力打造紅色旅遊經典品牌,不斷提昇品牌知名度、影響力。依託特有的紅色資源,創新展示形式、講解引導和遊覽體驗,提高內容的震撼力、故事的穿透力、體驗的感觸力。另壹方麵要結合當地其他資源優勢,深化紅色旅遊項目開發,培育新的有影響力的紅色旅遊品牌,比如,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充分挖掘韶山紅色文化、湖湘文化、民俗文化,突出紅色主基調,以文物景點保護開發、文藝作品創作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出、文創藝術品研發製作為抓手,強化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創新推出特色產品,受到遊客廣泛歡迎。

以紅色文旅賦能革命老區振興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革命老區大部分位於多省交界地區,牠們的發展與振興始終是黨和政府最牽掛的事。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革命老區在新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讓革命老區人民逐步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紅色資源是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可以利用的獨有特色資源。紅色旅遊壹方麵有助於傳承紅色文化,以革命傳統精神教育時代新人;另壹方麵能夠幫助革命老區人民發揮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發展紅色旅遊經濟,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使紅色旅遊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紅色基因、紅色故事是革命老區振興的精神動力,而紅色旅遊則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載體作用,推動紅色教育、紅色旅遊、紅色影視等產業融合,開拓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這些舉措不僅有效增加了當地群眾的就業,還帶動了住宿、餐飲、購物等行業聯動發展。而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把美化鄉村環境與紅色文化傳承、特色產業發展、傳統村落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壹村壹品”,高標準推進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紅色旅遊發展,提高了紅色旅遊效益,而且有效改善了當地百姓的居住環境。

革命老區紅色旅遊收入不斷創新高,不僅縮小了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還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廣泛發揚,推進了革命老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了革命老區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去年年底,山東省臨沂市出臺《臨沂市紅色旅遊促進辦法》,從產業發展、保障支持等多方麵助力紅色旅遊發展,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沂蒙精神,促進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讓紅色旅遊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這成為革命老區通過紅色旅遊帶動振興發展的縮影。紅色基因帶來精神能量,紅色旅遊帶來切實收益,革命老區不斷煥發新的活力,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也將更加富裕幸福。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05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田文林:西方文明觀已然破產,百年大變局呼喚新文明觀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市,燃燒的世貿中心塔樓產生的煙霧籠罩著伍爾沃斯大樓和百老匯。(澎湃影像/IC photo圖片)

“文明”是觀察和認識世界的重要視角。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在文明多樣性基礎上進行文明交流互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這壹主張對於構建和平發展的世界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西式方案:強調“普世價值”與“文明沖突”

近代以來,西方國傢在大部分時間掌握著世界政治主導權,其在文明問題上提供的“西式方案”,強調價值觀上的“西方中心論”和“西方優越論”,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普世價值論”與“文明沖突論”。

壹、“西方中心論”的源起

近代以來,伴隨西方國傢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領先優勢,西方文化也日趨從“地方性知識”變成世界性思潮,由此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西方中心論”。在“西方中心論”者眼里,歐洲文化的所有內容都是好的、進步的,並具有普世性。“西方中心論”總是明示或暗示西方是“進步的”,其他地方是“落後的”,其他國傢衹有按照西方走過的路徑進行自我改造,才可能找到光明前景。在這種視野中,歐洲被視為世界歷史的主動創造者。“歐洲發出行動,世界其他地區作出反應;歐洲有‘能動性’,世界其他地區是被動的;歐洲創造歷史,世界其他地區在被迫與歐洲接觸前沒有自己的歷史;歐洲是中心,世界其他地區是外圍;衹有歐洲人能夠首創社會變革或現代化,而世界其他地區不能。”

但是,西方國傢並非始終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在15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現代世界體係出現前,曾存在過另壹個世界體係。在這個早期世界體係中,亞洲才是最主要角色,歐洲隻是參與方之壹。事實上,近代西方國傢的崛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 “發現”美洲大陸,使其獲得大量美洲金銀,由此為其快速發展提供“意外之財”。由於他們能用美洲供應的貨幣來償付,因此歐洲人幾乎是無償獲得了諸如絲綢、茶葉等由亞洲生產的消費品。英國等西歐國傢更是憑借奴隸貿易實現“第壹桶金”的積累,從而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從商業資本主義過渡到工業資本主義,由此建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世界霸權。用德國學者弗蘭克的比喻,美洲金銀首先使歐洲能夠在亞洲經濟列車上購買壹張三等艙的車票,然後再包下壹節車廂,最後才是取代亞洲成為經濟列車的火車頭。

換句話說,歐洲文化本質上是歐洲特定歷史、地理條件的產物。因此,歐洲近代率先崛起,並不意味著歐洲文化具有特殊優越性,更不意味著歐洲文明本身就是“普世價值”。但許多西方學者簡單將西歐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對強大這壹事實本身,想當然地歸功於歐洲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特殊優越性,進而形成了綿延至今的“西方中心論”。

二、服務於西方對外擴張的“普世價值論”和“文明沖突論”

近現代西方崛起主要依託的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方式,其最終目標是資本積累最大化。因此,西方國傢不斷進行對外擴張,在更大範圍內獲得原料和市場。二戰結束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殖民體係日漸土崩瓦解,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新霸主的美國已不可能重蹈殖民主義老路,而更多是通過經濟控制和價值觀滲透等間接方式來建立和維係其霸權體係。這壹時期,美國更加註重將西方價值觀和制度包裝成“普世價值”在全球到處推銷。而美國學者大力倡導的“現代化理論”,實際就是暗示發展中國傢把西方發達國傢的制度和道路視為效仿的模闆。

2020年5月25日,“無法呼吸”的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於白人警察膝下,成為美國人權史上的恥辱壹頁。圖為2022年5月22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拍攝的弗洛伊德廣場上的紀唸畫。(新華社圖片)

蘇聯解體後,美國作為世界唯壹超級大國所思考的是:美國未來的主要威脅和對手是誰?美國應該采取怎樣的對外戰略?在此背景下,美國戰略界紛紛出謀劃策,提出了“歷史終結論”“大國悲劇論”“失敗國傢論”“遊戲規則論”“文明沖突論”等種種不同的論調。其中,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影響最為深遠。該理論以“文明”為分析單位,認為不同文明板塊間的不同認同是導致國際沖突爆發的根本原因,並將伊斯蘭文明視為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戰者之壹。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正好“驗證”了“文明沖突論”的論斷,由此使該理論名聲大噪,並成為小布什政府在伊斯蘭世界發動“反恐戰爭”和“民主改造”的理論依據。就此而言,“文明沖突論”隻是包裹著學術外衣的政治宣傳品,牠與“普世價值論”不過是“壹個硬幣的兩麵”,都是為西方大國對外擴張提供理論支撐。二者共同指向的就是那種西方文明高高在上、其他文明野蠻落後、理應效仿西方文明的等級性文明觀。

等級性文明觀的源頭:有宗教色彩的種族主義

西方精英喜歡將西方主導的國際體係冠以“自由主義國際體係”“自由國際秩序”等種種美名。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西方國傢倡導的文明觀本質上是壹種等級性文明觀,牠所構築的世界體係必然是等級性國際體係。所謂“自由主義國際體係”就是壹種等級分明的“自由帝國體係”:在西方國傢之間講“自由”,但對西方國傢之外的其他國傢則是帝國主義,其最終要構建的是壹個以極少數西方大國為核心的等級性的國際體係。

自由主義是西方國傢的主流政治思潮,也是西方塑造國際體係的思想基礎。然而,西方國傢標榜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部分基督教教義,其中就包含了壹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等級性文明觀。按照基督教的說法,“稱義之前完成的善行是上帝所不喜的,因為這種善行不是從信仰耶穌基督那裏產生出來的,這種善行也不能使人接受恩典。”也就是說,如果不信仰上帝,最大的善行也不被認可,這就是基督教“因信稱義”的教義。

從思想構成看,自由主義與專制主義看似截然對立,實則是“壹個硬幣的兩麵”。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很多著名的自由主義學者都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英國哲學傢託馬斯·霍布斯被視為自由主義的創始人,同時被視為專制主義的理論傢。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孤立個體、相互敵對競爭。為避免這些充滿“自然屬性”的個體間的自相殘殺,霍布斯設想出“利維坦”這壹強制性統治機構,將“國傢”定義為置於個人之上的必要的強制性權力機構,由其強迫每個人遵守社會秩序。這樣,從自由主義邏輯起點出發,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建立強大國傢機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經濟學傢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都是自由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但他們對民主的態度卻是功利主義的。當民主與自由發生矛盾時,他們是民主的反對者;當民主與自由表現壹致時,他們又以民主推動者的麵目出現。所以他們很容易接受威權主義,並與獨裁者保持友好關係。這正如《資本主義黑皮書》所指出的:“自由主義源於專制主義,並和後者壹樣包含了極權主義的特徵,因此牠最終隻是現代極權主義的壹個變種而已。”

這種“自由主義表象、專制主義本質”的邏輯悖論,擴大到國際政治領域,就是“主權平等表象,帝國主義本質”的“自由帝國體係”。而種族主義則是西方塑造等級性國際體係的思想基礎。近代以來,西方國傢憑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獲得的先發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構建起壹個以西方工業國為中心、以發展中國傢為外圍的等級性經濟體係。與此同時,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傢向世界各地移民和殖民,並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南非等地建立起由白人精英統治的國傢。白人殖民者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加上對殖民地當地居民反抗的擔憂和恐懼,日益催生並固化了“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

在白人殖民者看來,白人無論膚色與種族,還是物質與文化,都要比當地原住民更優越。白人種族主義者主張按照種族高低建立社會等級秩序,即膚色越淺的民族越應處於高位,膚色越深的民族越位於社會底部。西方國傢還按照所謂“進步”的標準,區分出“文明人”“野蠻人”和“未開化的人”。在歐洲殖民者眼里,衹有“文明世界”範圍內的國傢才應相互尊重主權,那些“野蠻人”隻能享受部分政治認可,“未開化的人”則應該被驅逐、殖民乃至種族滅絕。這種赤裸裸地強調等級統治的種族主義,成為歐洲國傢進行殖民統治和殖民壓迫的法理基礎。

在越南舉辦的“1964年8月5日大捷”展覽會上,展出了被越南擊落的四架美機殘骸,揭露美國侵略罪行。(新華社圖片)

到19世紀,歐洲人進壹步從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對這種等級性國際秩序進行合理化。歐洲國傢認為自己負有管理國際秩序的責任,而且這種責任也應受到他國認可。英國學者布贊在《全球轉型》壹書中提到,19世紀編撰的戰爭法,就區分了“有特權的交戰國”與“無特權的交戰國”,並認為“有特權的交戰國”可以在“未開化的地區”不受法律限制地使用暴力,那些“沒有特權的交戰國”則無權這樣做。事實表明,許多白人殖民者正是打著所謂“白人的責任”的旗號,在全球範圍內到處進行血腥而殘忍的殖民擴張。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白人優越論”不攻自破,尤其二戰後納粹德國的覆滅,使種族主義理論徹底臭名昭著。在殖民體係日趨瓦解的新背景下,西方世界新晉霸主——美國不得不“更新”其維係等級性國際秩序的思想體係。文化種族主義日漸成為西方大國控制世界新的思想基礎。

不同於強調生物性標記的種族主義,文化種族主義強調的是“文明標準”的重要性。當初西方國傢認定國際社會隻能由基督教國傢主宰時,世界其他宗教和文明圈的國傢自然被排除在國際社會範圍之外。然而,當西方轉向“文明”話語和範式後,那些“低等種族”便可能通過與“更高等”文化或宗教的融合而變得更加“文明”。

“西式現代化理論”就是壹種偽裝成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冷戰時期,為與蘇聯爭奪第三世界,羅斯託、李普塞特等眾多“冷戰知識分子”有意創造並強化了“西式現代化”理論,目的就是引導發展中國傢走以西方為模本的發展道路,最終將其嵌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體係,即讓第三世界國傢深度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分工體係。這樣,發展中國傢看似走向“現代化”,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向西方世界靠攏,由此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傢不動聲色地在這些剛剛擺脫殖民體係的國傢推行新殖民主義。

對於發展中國傢來說,那些願意效仿西方國傢模式與制度的國傢和民族,理論上具備了成為“文明世界”壹員的資格。然而,被西方接納和認可的代價就是全盤接受西方的政治模式和經濟制度,以及西方大國的霸權統治。以經濟政策為例。近幾十年來,是否接受和推行以“華盛頓共識”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已經成為西方國傢衡量發展中國傢是否“文明”“進步”的新標尺。衹要接受這套有利於西方壟斷資本的政策主張,便會受到西方國傢的極大歡迎。反之,那些不聽西方號令的國傢則可能被西方大國打入另冊,並冠以“專制國傢”“失敗國傢”乃至“流氓國傢”等種種惡名。

等級性文明觀暗含了壹種等級性國際秩序。這是因為,“文化種族主義”賦予西方國傢壹種帶有進攻色彩的“文明使命”,即“高等文明”可以幫助“低級文明”實現“進步”。時至今日,“文明”這壹術語也用得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看似更為溫和的形式,如人權、人道主義等術語。這些表述看似充滿現代性色彩,實則是西方大國幹涉他國內政的重要抓手和藉口。

西方國傢熱衷於將西方文明過分“拔高”,將其從“地方性知識”升級為“普世價值”,將徵服其他國傢、強迫其他國傢接受西式價值觀和治理模式視為理所應當,乃至自詡為“文明的使命”。正是在各種形形色色的種族主義驅動下,西方大國幾乎成了殺人機器,給世界其他國傢帶來災難性後果。

英法等殖民者在長約400年的黑奴貿易中,將1200多萬非洲人運到美洲,有1000萬人在運輸中死亡。1904年至1908年期間,德國對納米比亞的那馬族和赫雷羅族進行了係統性的種族滅絕,使二者人口分別減少了80%和50%,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人權委員會報告將其稱為“20世紀的第壹場種族滅絕”。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其中包括100多萬兒童。美國的建國史更是壹部種族屠殺的歷史。來自歐洲的移民將美洲視為“新大陸”,完全無視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美洲原住民。據統計,美國白人與土著民族的戰爭持續了將近115年,即使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對印第安人的暴力徵服和屠殺也並沒有停止。美國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印第安人從原來的1500萬至1600萬人減至19世紀末的100萬人。

時至今日,西方國傢信奉的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對某些西方國傢來說,衹有打不敗的對手才配得上平等相待。實力不夠強大的弱小國傢,隻能淪為西方大國進行武力幹涉的犧牲品。壹些西方國傢打著“人權高於主權”“保護的責任”“人道主義幹涉”等旗號,在全球各地頻頻進行武力幹涉,由此造成的災難更是罄竹難書。在越南,美國共投下700萬枚炸彈,是二戰期間在歐洲和亞洲投射炸彈總數的兩倍。2018年的壹項研究表明,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至少要對37個受害國2000萬人的死亡負責。美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為資本擴張服務,竭力維護“以美國為中心”的等級性國際體係。

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和平發展的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要想避免人類社會走向自我毀滅,就需要深刻反思西方式治理模式的弊端和根源。而這種文明反思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從西方熱衷的“普世價值論”和“文明沖突論”,轉向“文明交往論”和“文明互鑒論”。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不同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條件決定了世界各國擁有各異的歷史文化和文明特徵。世界各國能夠存在與發展,始終離不開本土文明的浸潤和滋養。文明無優劣,文化不可比。從哲學角度看,壹般性蘊於特殊性,沒有脫離特殊性而單獨存在的壹般性。因此,將任何壹種文明人為拔高,使之成為脫離特殊性的壹般規律,並試圖用這種“普世化”文明取代或覆蓋其他文明的做法,既不符合哲學規律,也不符合歷史規律。打著文明的旗號挑動分裂對抗,本身就是對文明精神的踐踏。過去幾百年的事實表明,將西方文明“普世化”並強行在全球推銷所謂“普世價值”,在多數情況下都導致了災難性後果。

2023年1月19日,以“中老壹傢親,祥和中國年”為主題的列車春晚,在行進於中老鐵路上的C272次列車車廂內上演。(新華社圖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歷來主張不同文明要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取長補短。社會學傢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觀點。習近平主席更是在多個重要場合闡發和強調世界不同文明應該交流互鑒的理唸。2018年6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上提出,“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2022年12月簽署的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也強調,加強文明對話,尊重不同文化,杜絕在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人群中宣揚仇恨、極端思想和文明沖突。中阿兩大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願繼續倡導文明對話交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摒棄對特定文明的歧視與偏見,反對“文明沖突論”。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明確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係統闡釋了文明互鑒、尊重文明多樣性等觀點。

事實上,中國不僅大力倡導而且積極踐行文明交往和文明互鑒理唸。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壹壹個賡續至今的傳統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並呈現出偉大崛起態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華文明既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也有以變應變的靈活策略,即使歷經重大危機和挑戰,中華民族最終還是能夠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即使在進入西方主導的近現代世界體係後,中國仍保持了獨特的文明屬性。從文明交往的角度看,中國之所以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乃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在於其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並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與建設實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這種中國式發展模式概括為“中國式現代化”。從概唸內涵看,“中國式現代化”將強調特殊性的“中國式”與強調壹般性的“現代化”有機結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既保持文明主體性,又充分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由此使中國在短短70多年里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傢幾百年走過的發展道路。這也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集中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及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傢”的崛起給世界的最大啟示就是:國傢發展要將立足自身國情和文明特質與充分吸收外來文明有機結合;妄自菲薄、簡單照搬西方“普世價值”和發展模式,或盲目自大、壹味排斥域外文明成果,隻會使經濟社會發展曲折艱難,乃至遭遇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