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會導致淋巴結腫大嗎和抑鬱癥會導致癌症嗎

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癌症會導致淋巴結腫大嗎,以及抑鬱癥會導致癌症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哪些部位出現淋巴結腫大,可能是已經發生了癌症轉移?真相來了

淋巴結是人體的免疫器官,就像血管壹樣,遍布全身,廣泛存在於身體的各個部位。淋巴結轉移是指癌細胞通過周圍的淋巴管,進入到了淋巴結,然後通過血液,擴散到人體更遠處的淋巴結。比如乳腺癌容易轉移到腋下淋巴結,甲狀腺癌容易轉移到頸部淋巴結,肺癌容易轉移到肺周圍的肺門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而大腸癌則容易轉移到腸係膜淋巴結。

有壹些患者淋巴結腫大後,不知道是否是發生了轉移,憂心忡忡,那麽,癌症患者哪些部位淋巴結腫大,可能是已經發生了轉移呢?首先最明顯的就是鎖骨。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消化道腫瘤轉移,如:胃癌、肝癌、胰頭癌、胰體癌,其中胃癌最多見。右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可見於支氣管肺癌、食道癌的淋巴結轉移。

第二就是腹股溝。這個部位就是大傢俗稱的“大腿根部”,除了原發的淋巴癌會造成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外,發生在下腹腔、生殖係統、泌尿係統的癌變也可促使淋巴結腫大。因為癌細胞會隨著淋巴管轉移、在近處的淋巴結種植發展,比如膀胱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

第三就是腋下。腋下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主要有兩類,第壹就是炎性疾病,第二就是惡性疾病。根據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白血病患者、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胃癌、乳腺癌、肝癌或鼻嚥癌發生癌轉移之後,最為典型的症狀表現,就是腋下淋巴結腫大。

如果是在全身多個部位出現的、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且硬如乒乓球,則可能是惡性淋巴瘤的信號。特點是多發於頸部,其次是腋下、腹股溝等處。壹開始,隻是局部的淋巴結腫大(可活動、無黏連),有的患者可能伴有貧血、發燒等不適,有點像“感冒”,很容易被忽視。隨著疾病的惡化,到了晚期,全身的淋巴結都會腫起來,易發生黏連並融合成團,不易推動。腫大的淋巴結還會壓迫其他臟器,引起麵部腫脹、胸悶胸痛、腹痛腹脹等壹係列不適。

但需要註意的是,出現淋巴結腫大並不壹定是腫瘤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可由多種疾病和藥物引起,不完全代表腫瘤轉移。也就是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多表現為質地堅硬,可被推動,起初為單發,後可遍布全身,無疼痛感。當腫瘤出現轉移,身體會出現多處淋巴結腫大,不容易被推動,侵犯到周圍組織,會出現局部或者放射性的疼痛,嚴重的還會出現潰瘍、壞死,甚至出血。

腫瘤淋巴結轉移是患者預後差的主要原因,由於手術和放療對此類轉移的療效不理想,對化療不敏感,故長期以來壹直是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難題。可以采取多學科包括中醫藥在內的綜合治療,可以長期生存期,甚至臨床治愈。

事實上,很多已經轉移的患者,經過治療,仍可獲得非常好的生存期,所以大傢千萬不要氣餒。在癌症的治療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癌症復發了,患者身邊的傢人和朋友忙得團團轉,託人、花錢、住最好的院、用最好的藥、買最好的營養品,不停地安慰患者。整個家庭陷入壹種非常混亂的狀態。患者也可能會無所適從,陷入無盡的苦惱。這個時候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患者最需要的是壹種積極的心態,光擔心是無法改變未來的,如果我們努力把握現在,鼓起勇氣與信心,抓住治療的機遇,積極行動起來為自己爭取健康,未來就會因此而改變。

中醫學對腫瘤的發生、轉移有著深刻的認識。中醫學認為正氣旺盛,氣血充盈,人體的臟腑功能正常,機體處於平衡狀態,不易患病。患病後如能進行積極治療,使身體恢復平衡,便不易出現復發或轉移。如果機體正虛,則病生傳變,可促進腫瘤的發展、轉移。另壹方麵,“余毒未清”是腫瘤轉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腫瘤經手術、放療化療後,邪氣雖漸消,但仍有癌毒蟄伏體內。

中醫學認為,癌毒具有性質隱緩,毒性猛烈,易於擴散,易耗正氣,易致淤滯等特點,容易沿經脈、絡脈、氣血旁竄他處發生轉移。概括起來講,正氣虧虛及邪氣互結是造成或促進腫瘤轉移的根本因素,因此,相應而言,“扶正固本”與“祛邪解毒”形成了中醫抗腫瘤轉移的重要方法。對於復發轉移的癌症患者,介入中醫治療的優勢主要可以體現在:中藥可以有效地扶正固本,提高抵抗力,提高生活質量,壓制癌細胞的進壹步復發轉移。

淋巴結腫大,是否就是癌症淋巴結轉移呢?該如何判斷

很多癌症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發現有淋巴結腫大的現象,擔心是癌症的淋巴結轉移,那麽這到底是不是轉移,如何判斷呢?

人體內有很多的器官,淋巴結就是其中的壹種。正常的淋巴結很小,直徑壹般不超過0.5厘米。淋巴結分散在人體全身各個地方,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結腫大本身不是壹種病,牠隻是某個疾病的反應。

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急性炎癥感染、結核桿菌感染、惡性腫瘤等,最常見的就是炎性腫大。當淋巴結發生炎癥時,細菌及其毒素會不斷刺激而導致淋巴結腫大,而用手可以明顯觸及,常伴有疼痛的症狀。

惡性腫瘤在疾病進展過程中也會發生淋巴結轉移,出現局部或者全身體淋巴結體積增大的情況,但是出現淋巴結腫大並不壹定是腫瘤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可由多種疾病和藥物引起,不完全代表腫瘤轉移。也就是說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常見的主要在頸部、腋窩、鎖骨上窩或者腹股溝等處,多表現為質地堅硬,可被推動,起初為單發,後可遍布全身,無疼痛感。當腫瘤出現轉移,身體會出現多處淋巴結腫大,不容易被推動,侵犯到周圍組織,會出現局部或者放射性的疼痛,嚴重的還會出現潰瘍、壞死,甚至出血。

腫瘤淋巴結轉移是患者預後差的主要原因,由於手術和放療對此類轉移的療效不理想,對化療不敏感,故長期以來壹直是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難題。頸部、鎖骨上、腋窩及腹股溝淋巴引流豐富,全身惡性腫瘤容易引起上述部位的淋巴結轉移,尤其頭頸部是常見的侵犯部位。如果是局部的淋巴結轉移,手術可以將這些淋巴結切除,術後進行包括中醫藥在內的綜合治療,可以長期生存,甚至臨床治愈。

如果是遠處的淋巴結轉移,也就是晚期的癌症,壹般是不能做手術的。這時中醫介入的優勢在於:1、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大多數補益類中藥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其機制主要是通過提高免疫細胞及免疫因子的活性,調節機體內環境而發揮抑瘤和抗轉移的作用。2、改變淋巴結的微環境。腫瘤淋巴結轉移竈與淋巴結的微環境有關。若轉移竈不能適應淋巴結內的微環境,則腫瘤細胞就會發生死亡。中醫藥的特點是有效部位多及作用的多靶點,在改變淋巴結微環境方麵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抑鬱癥正成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納入體檢篩查是否會導致社會歧視?


“抑鬱癥納入體檢篩查,我的隱私誰來保護?”

文/《財經》記者 淩馨 信娜

編輯/ 王小

抑鬱癥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2020年9月11日,國傢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文要求加強抑鬱癥防治,並將抑鬱癥篩查納入大中學生、孕產婦和老年人體檢項目之中,體檢中心也應提供情緒狀態評估項目。

這份《探索抑鬱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下稱《方案》)的最新文件僅在壹社交平臺,相關內容點閱人次已超2億。

高校新生檢出率達35.9%,比想象中更普遍的抑鬱

“我身邊有三個朋友有精神疾病,其中兩個雙向情感障礙,壹個重度抑鬱癥,都確診了。”大學畢業三年,杜娟(化名)發現抑鬱癥比自己想象得更普遍。

這不是壹種錯覺。2016年10月,重慶某醫學院校在本科壹年級新生中開展的抑鬱症狀調查顯示:輕度及以上抑鬱症狀總檢出率為35.9%。其中,輕度抑鬱症狀檢出率為28.7%,中度抑鬱症狀檢出率為5.5%,重度抑鬱症狀檢出率為1.7%。

抑鬱癥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沈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硃廷劭很贊成在重點人群中展開抑鬱症狀篩查。“現在學生抑鬱的情況要比以前嚴重壹些,我感覺人數更多了。也可能以前大傢還沒有意識到是抑鬱癥,或者沒有這些診斷的方式,但是現在確實是比以前的比例要高。”

上述《方案》的目標是,在2022年,公眾對抑鬱癥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就診率提昇50%,治療率提高30%。

“如果發現抑鬱問題馬上采取措施,是很有效果的。”硃廷劭對《財經》記者說。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王振也贊成在重點人群中展開抑鬱癥篩查。“至少篩出來後,對於輕癥的患者,周圍人的幫助可以讓他症狀緩解。”

普遍性篩查真能實現嗎?

新政要落地,可能並不容易,需要承擔篩查工作的部分機構還沒有準備好。

中康體檢網創始人林其鋒對《財經》記者分析,對體檢機構而言,要按照《方案》要求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我估計壹兩年內執行不會那麽快。”

儘管文件已經指定了抑鬱癥篩查量表(PHQ-9量表)作為篩查標準,但各體檢中心此前並未配備心理咨詢類工作人員,即使放低標準,至少也應該由心理咨詢師承擔這項工作。

對此,王振指出,PHQ-9衹有九個題目,且有很多線上小程序權幫助實現,初篩在青少年學生和城市中青年中不是問題,但對老年群體來說,可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

患上抑鬱癥的人群類型比較廣泛,如產後忧鬱癥、兒童抑鬱癥,還有老年抑鬱癥。

“在全國範圍內,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識字,也未必能夠分辨經常、偶爾這些情況。而且如果用電子化的,很多老年人不會。如果社區活動組織得好,用紙質版把問題勾壹勾也可以,但消耗的人力成本就很高,可信度也會有點影響。”王振對《財經》記者說。

誰會知道我抑鬱?

納入廣泛體檢,也可能帶來壹個更受關註的問題:誰會知道我抑鬱?我的隱私怎麽保障?

“體檢的結果交給誰是很重要的。”王振說,“體檢是為了讓體檢人自己或親密的人可以去求助,而不是發現妳有問題我就不要妳了。”

《方案》要求,大中學校和基層衛生機構需要為學生和老年人提供篩查後的咨詢,或轉診等幫助。

揚州職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張東了解到,至少江蘇省的高校都在做心理普查,就像新生體檢壹樣。

“大約10%以上的學生是需要重點關註,因為人群比較大,我們會導出壹個名單,分配到各院係的心理老師再做壹次隱匿性談話,了解他們的家庭、人際關係、入學適應、學習情況。如果問題嚴重的學生轉介到學校的心理中心處理。”張東對《財經》記者說。

高校對名冊是嚴格保密的,衹有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有這個名冊,張東介紹,除了學校和院係心理老師,就連學生本人也未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抑鬱問題,因為“訪談時也要隱藏談話的目的,不僅把有風險的學生叫來,其他學生也要叫來”。

被發現抑鬱,可能就要受到歧視

在大中學校,有壹種情況例外,就是重度抑鬱有自殺傾向者。

“如果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是要讓傢長知曉的。而且如果測評是重度,說明該學生已經不適合在學校這個環境了,他要去接受治療了。”另壹位擔任高校心理教師的咨詢師對《財經》記者說。

在已經開展抑鬱癥評測工作的高校,目前看也存在壹些問題,如休學容易,復學難。

王振曾多次碰到此類問題。“學校會要求妳出壹個康復的證明。我們醫生盡量從患者的角度考慮,會在治療意見里寫壹條建議,如‘建議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這樣壹來,醫生會遇到困境,因為法律上不存在康復證明這個文書。“如果學生患了胃病、大出血,康復後學校是不會要求妳出這樣的證明的,為什麽精神疾病就要出示呢?這就是歧視。”王振說。

同樣,杜娟也擔心,作為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果在集體組織的體檢中被發現患有抑鬱癥,會對自己產生負麵影響,“我是不會在單位體檢里選這個項目的。這是我的隱私。”

對此,硃廷劭指出,“在篩查過程中,要特別註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打消這種別人可能會知道,或者對自己有其他影響的顧慮。現有的篩查手段主要通過問捲。其實牠是完全基於主動配合,如果當事人不主動配合的話,最後的結果會出現偏差。”

王振則認為這是病恥感問題,這不是隱私問題,而是和社會的歧視有關係。“假如妳去體檢,查出來有性病或其他疾病,這些都是隱私。難道查出心理問題會比其他病更嚴重?如果大傢對抑鬱癥有了解,可以降低病恥感”。

在承擔壹些機構集體測試工作時,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吳力蘇會建議,不要讓體檢者本人太早看到測試結果。“評估後也不能馬上下結論,還要通過談話確認是抑鬱癥、焦慮還是壓力。如果他實際上隻是壓力問題,測出來有抑鬱的結果,對壹些人反而壓力比較大。”

在心理咨詢師們看來,測試結論不重要,患者願不願意接受咨詢更重要。

抑鬱癥科普,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方案》首先提到的就是抑鬱癥科普知識宣傳問題,要求在公共場所設立或播放抑鬱癥公益宣傳廣告,各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室(衛生服務中心)向居民提供科普宣傳資料;同時深入學校、社區、機構開展抑鬱癥相關公益講座。

然而,身為高校心理咨詢師,張東對這類科普動作有所顧忌。

“首先,普及可以提高學生和傢長的認識,讓他們積極配合治療,不諱疾忌醫。但對於基層來說,沒有進行過很專業的培訓不適宜從事宣教工作,可能搜集了壹些知識,包括壹些消極案例比如抑鬱癥導致自殺,這可能會導致個別極端的結果,這需要專家來進行審查。”張東對《財經》記者說。

公眾對抑鬱癥的知曉率在近年已有明顯提昇。前述針對某醫學院新生的調查顯示,1929份有效問捲中,抑鬱知識及格率為89.0%。而在壹線城市,即便是老年人,也已經掌握了壹定的相關常識。

上海市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抽樣調查發現,6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關抑鬱癥的正確應答率為69.8%。

王振在臨床工作中明顯感到抑鬱癥的知曉率在近幾年獲得了大幅提昇。“但另外壹個知曉,就是我如果出現抑鬱症狀到哪裏去求助,不知道。”

上哪兒求助,是個問題

麵對國傢衛健委提出的50%就診率目標,有網友表示,“壹對壹的心理咨詢對話,壹次都要七八百元,幾次效果不明顯,長期做又承擔不起費用。”

“出口在哪裏?這很重要。”王振認為,在開展重點人群抑鬱癥篩查的同時,各地提高診療服務能力至關重要。

按照《精神衛生法》,三級醫院都應設立心理科或精神科。然而,現實是還不是每傢都能做到。

包括《方案》中提到的12320公共衛生公益熱線,知曉率也不高。另外,“針對壹些輕度抑鬱的患者,現在也有壹些網站,可以幫助他們通過簡單的認知行為進行自助治療,這個大傢也不知道。”王振說。

即便獲得了治療,也有患者並不能堅持按診療規範走。杜娟發現,她的朋友雖然已經確診,卻並沒有按照醫囑服藥。“衹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才吃藥。那些藥也有很多副作用,發胖、嗜睡,還有把人弄得完全沒有情緒,像傻掉了壹樣,所以大傢對吃藥這個事情也比較抗拒。”杜鵑說。

為此,王振特意叮囑《財經》記者註明,“藥物是利遠大於弊的。長期抑鬱不治療對大腦是有器質性的損傷的。比較重的抑鬱癥患者要到專科醫院就診,拖得越久,治療難度就越大。”

而對不少人提出的費用問題。王振強調,公立醫院心理咨詢費用並不高。“我做過的最便宜的是壹次60元,而且可以醫保支付”。

對王振所在的公立專科醫院來說,主要問題在於,“60%的患者來了,都會有心理治療的需求。這個衹要50分鐘收120元,也可以醫保支付。但是我們人才不足,沒有辦法滿足需求。”

咨詢機構魚龍混雜,專業心理醫師奇缺

王振很看不慣某些不專業的心理咨詢室,特別以前的心理咨詢師培訓,三個月就考到證,”妳真有了抑鬱癥,敢去找他嗎?”

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係下,心理學畢業生從事壹線心理診療尚欠資質。“有些綜合性大學或師範類院校學的主要是基礎心理,醫學心理很少,實際上能夠做臨床的很少。”王振說。

壹位擁有心理咨詢師證的教師承認,“我們雖然都考到了證,但是臨床上很少接觸實際的案例。包括高校心理老師的配置,肯定是不足的。我們15000名—16000名學生也就配備了2名—3名心理老師,其他高校也是壹樣的。”

專業的心理醫師奇缺。國傢衛健委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資質的心理治療師僅5000人,精神科(理助)醫師2.77萬人。而按照當年需求測算,可能要有4萬以上精神科醫生才能基本滿足最初級需求。這樣的巨大缺口短期內尚難補足。

具備行醫資質、掌握臨床心理治療方法的人才,即便在北上廣等壹線城市也難言充足。在王振所在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學專業畢業生要進入臨床執業,不僅要同時獲得臨床醫學學位,還要和其他科室醫師壹樣接受為期三年的規範化培訓。

因此,要實現《方案》要求的在婦幼保健院、中醫院開設精神(心理)科,短期內恐難實現。

據王振了解,“現在產科的醫生很多在懷孕期間就會註意到孕婦有些情緒問題了。據我所知國婦嬰(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這樣的機構會做壹些篩查和研究,但不是所有醫院都有。”

從事精神衛生工作的專業醫師們已經在思考解決方案。身為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分會委員兼秘書王振透露,上海已有計劃,“像醫生規範化培養壹樣,開展咨詢師的規範化培養。另外也考慮,是不是要借鑒醫生的繼續教育的經驗來考核(心理咨詢師)”。